347_174px;

拉面文化

首页 > 拉面文化 > 拉面文化

想起家乡的牛肉面

编辑: 更新于:2010-12-27 阅读:

    对于吃面长大的人来说,三五天不吃一碗面,就觉得心里欠欠的,好像少样东西。我喜欢的尤其是家乡兰州的牛肉面。在深圳我知道的有卖牛肉面的面店、餐厅基本上我都去过了,味道都不怎么地道,有的甚至就是在挂羊头卖狗肉,所以失望的时候居多。

    正宗的牛肉面,还是要去兰州吃。兰州的大街小巷,牛肉面餐馆很多。店面招牌上大都写明清真,很方便回民同胞的用餐。开餐馆的也是回民居多,这从他们的外表装束就可以看得出来,都是白布小冒,深凹的眼睛。但是吃面的人却是汉族、回族都有。牛肉面不一定是用作正餐,兰州人也常把它当作早点或者夜宵来吃。如果是在冬天的早上,就会发现面店的生意真的不错。或大或小的屋里已经座得满满的,还有好多后来的只好蹲在门外,他们都不在乎体面或者不体面,只是觉得在这大冷的天,吃一碗烫烫的、辣辣的面很抖擞精神。价钱也不贵,在一块五到三块之间,按照肉的多少高低不等。碗是一样的,大得象小盆的那种。如果你是从深圳去兰州,会不太习惯面店的规矩。他们都是先买单,后吃饭,也没有人端碗给你,面店里在餐厅和厨房的墙上有一个小小的窗口,里面的伙计做好面后,就放在那个小小的窗台上,师傅,面好了!招呼你一声,自己去端过来。

    别看只是面,可有好几种呢!宽的、细的、二细、三细、韭叶子,都是根据面的形状起名的。起名儿简单,要做出来就要费功夫呢!俗话说打倒的媳妇柔倒得面,揉面是个关键。和好面后先揉均匀,醒一会儿,再揉。这样反复要揉五六次。所以作面得师傅要体力好才行。拉面也有讲究的,既要拉细、拉匀,又不能让面粘住,先捏住两头拉开,对折两头,再拉,反复拉到客人所需要的形状。如果面没有揉好,也就不会拉好,一环扣一环的,哪儿都马虎不得。煮三五分钟后,捞起盛在碗里,白白细细的,看如一团缠绵的心思,其实只是一根面在千回百转。然后加早已经煮好的牛肉白萝卜汤,加上香菜叶,根据客人的要求或多或少得加些红红的辣椒油。好了,就这一碗够你过把瘾的了。举箸夹起,丝丝滑爽,送入口中,真是芳香辛辣,人间百味都全了。

    据说,牛肉面离了兰州就会变味,即使用兰州的师傅也不行。这就让牛肉面有了点神秘。我曾考证过这个问题的究竟,原来原因很是简单,一位老师傅告诉我说少了一样东西。就是蓬灰,是蓬棵晒干后烧成的灰。特别的是这灰不是我们常见的粉末状的,而是硬如岩石的块状。取其适量,放入水中,用筷子搅拌,使其能充分溶于水中,然后搁置澄清,倒出上面的水,就用它和面。放蓬灰的面,有一种独特的香味,口感也很好。蓬灰是碱性,所以没有蓬灰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碱面代替,这只能作出个色泽大概差不多,面的筋道、滑爽的口感就没有了。

    以前,这种蓬棵草很多,路边、水沟旁随处可见,我们小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它成捆成捆的弄回家喂羊喂牛。蓬棵性喜盐碱地,冠大如小树,枝叶稠密,水分充足。拔起一棵来,下面的一片地都是湿漉漉的。在干旱的沙漠地区, 它不仅是牲口的粮草,还有防风固沙、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等种种的生态作用。

    这几年蓬棵在家乡也很少能见得到了,原来长蓬棵的地方都被开作耕地或建成房屋,一些在地角、路边的想顽强地生存的蓬棵也被连根拔去,嫌它妨碍庄稼的生长。但是,事实是这些所谓的杂草没有了,庄稼也没见得长好,却是一年一年的风沙,糟蹋了不少的田地。

    说到了这里,不免叫人有点担心,照这样下去,过不了几年,不说吃不上地道的牛肉面,我们能不能生存都成了问题。

上篇:

下篇:

推荐新闻